世界视讯!中海油服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3-23 20:14:11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海油服(601808)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地缘政治不稳定局势延续,全球经济基本面走弱助推金融环境波动加剧,国际油价经历了“过山车”行情后其影响因素更多回归于全球经济走向和供需关系,上游勘探投资增加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上增加有限,全球钻井平台使用率小幅提升,部分区域油田服务市场需求强劲。公司紧抓市场复苏机会,积极保障国内勘探开发增储上产,统筹海外市场精准布局,不断提高装备和产值规模,坚持强化成本领先优势,有效缓解全球通胀带来的成本压力,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5,658.9百万元,同比增加人民币6,455.9百万元,增幅22.1%;实现净利润为人民币2,493.1百万元,同比增加人民币2,171.1百万元。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海上钻井承包商,也是国际知名钻井承包商之一,主要提供自升式钻井平台、

半潜式钻井平台、陆地钻机等相关钻完井服务。截至2022年底,共运营、管理六十二座钻井平台

(包括四十八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十四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等装备。

2022年钻井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0,346.0百万元,较2021年同期人民币8,779.3百万元增幅17.8%。

公司紧跟海上油气行业回暖态势和全球钻井平台需求上升机会,不断提高钻井平台市场匹配精度和市场响应速度,国内合理配置大型装备资源,保障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外加速全球市场布局调整,完善国际化供应链支持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安全治理水平稳步提升,不断优化大型装备综合管理利用效能。“招商海龙8”圆满完成我国首口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钻完井作业;“海洋石油944”实现南海西部大位移井井深最深、轨迹躺平段最长的超大位移井完井作业;“挑战者”在作业中刷新渤海油田浅层大位移井最大水垂比纪录;“南海四号”在南海西部完成页岩油探井压裂测试作业并获得商业油流,标志着我国海上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石油982”承钻我国海上首个深水高温高压气田项目;“COSLPower”连续三个季度荣获东南亚某国家石油公司颁发的“全球最佳表现平台”奖;“国硕”入列后开启东南亚市场深入合作,获得作业合同并正式启动;欧洲三座半潜平台年内逐步恢复作业;公司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被国际一流石油公司全面认可,于中东市场获得多份钻井平台服务长期合同,合同金额总计约人民币140亿元,与国际石油公司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各领域进入新的深化合作阶段。

截至2022年底,公司的钻井平台有37座在中国海域作业,13座在国际地区作业,9座正在待命,3座正在船厂修理。

受全球海上平台需求上升影响,2022年公司钻井平台作业日数为16,727天,同比增加2,645天,增幅18.8%。

2022年公司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业13,605天,同比增加2,222天;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3,122天,同比增加423天。

(2)2022年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6.9646。2021年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6.3757。

油田技术服务

公司是中国近海油田技术服务的主要供应商,同时也提供陆地油田技术服务。

续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秀的管理队伍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油田技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测井、

钻完井液、定向井、固井、完井、修井、油田增产等专业服务。

2022年油田技术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9,599.7百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人民币15,084.6百万元增幅29.9%。公司积极践行技术驱动战略,优化技术人才资源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市场融合,加速布局一体化竞争优势,收入及利润贡献同比保持上升。

公司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完善以价值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体系,取得一系列技术成果及应用转化突破。完井工具突破耐温350℃密封技术难题,形成10余种热采全井筒完井工具;自主研发高温堵调技术,助力海上首个过热蒸汽驱项目增油增产;自研射流泵注采一体化技术助力国内首个海上超稠油热采开发某油田顺利投产;高端电缆测井技术持续突破,攻克了235℃超高温大满贯、205℃高温电成像等28种电缆测井关键核心技术,特色技术套后中子密度测量技术完成水平井商业化作业,小井眼高温电动大直径取心仪完成首次商业作业,高温声成像创造了202℃的最高作业温度纪录,高温高压电缆测井技术装备累计作业突破200口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自主研发“璇玑”旋转导向及随钻测井系统实现全规格现场作业能力,同时建成并投产首条该系统智能加工生产线,实现高端机加工工艺能力全覆盖,推动“自足型”的作业驱动模式向“外输型”的产品驱动模式转化;自研水基钻井液高温降滤失剂、高效润滑剂等核心产品成功打破技术垄断并实现产业化推广;首创深水固井温压测量短节在南海油田实现成功应用,耐温极限突破180℃;联合高校优质资源,加快推进海上碳封存及储气库固井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满足CCUS、储气库等新型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推动技术支持能力“全球覆盖”,助力海外油田服务市场屡有斩获。自主高端远控深水水泥头在国际市场首秀成功;自研地层测试光谱分析模块在东南亚某井顺利完成作业,获得客户认可,实现该模块规模化应用,打破外商关键技术垄断;新技术“钻杆传输EMRT核磁”在南美洲海域完成首次作业,获得客户认可;钻井液服务首次进入东南亚某传统油服区域并顺利作业;获得中东2年期电缆测井与射孔服务合同;获得东南亚海上3年固井服务合同;在东南亚、美洲、非洲、中东均实现综合一体化服务突破,且部分地区取得长期作业合同;全年获得多个技术产品海外区域销售合同,实现璇玑系统首次外销、MUIL仪器规模化销售、自研EFDT仪器首次海外销售。

拖航、海上运输、油/气田守护、消防、救助、海上油污处理等,可以满足客户的多维度需要。

2022年船舶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725.0百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人民币3,307.3百万元增幅12.6%。所经营和管理的船舶全年累计作业54,335天,同比增加4,295天,日历天使用率为91.1%,使用率同比保持稳定。

公司积极发挥各作业海域协同支持能力,科学统筹资源,优化市场策略,有效管控社会船舶资源,全面保障服务用船。完成12艘LNG动力船舶交付,形成OSV(OffshoreSupportVesse)行业全球规模最大的LNG动力船船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000吨,其中首批同时搭载4种智能系统的LNG动力守护船舶“海洋石油542”、“海洋石油547”可实现对船舶航行、水文、气象等信息进行整合和数据分析,有效推动智能集成平台、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的船舶数智化转型。

公司是中国近海物探采集、工程勘察服务的主要供应商,是全球地球物理勘探的有力竞争者和高

效优质服务的提供者。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5艘拖缆物探船、4艘海底地震物探船和4艘综

合性海洋工程勘察船、2艘深水作业支持船。为客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宽方位、宽频、高密度地

震采集,海底电缆和海底节点多分量地震采集,综合海洋工程勘察等服务。

2022年物探采集和工程勘察服务业务全年营业收入人民币1,988.2百万元,与2021年同期的人民币2,031.8百万元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工程勘察业务全年取得营业收入人民币564.1百万元,与2021年同期收入基本一致。

2022年全球物探船使用率仍处于低谷期,海上物探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延续,复苏启动缓慢。公司积极推动技术转型升级,自主采集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稳步推进,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共享,持续深入提升作业单元自主管理能力,充分提高大型装备综合利用能力。自主拖缆成套采集装备列装12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并实现商业化应用,成为全球极少数掌握此项自主研发技术和装备能力的服务商之一;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节点(OBN)采集装备实现产品定型及小批量制造,进一步健全了自主可控的高端海洋油气勘探装备体系,向实现国际先进水平迈出关键一步;国内首次实现拖缆和海底节点联合采集、双船四源混叠采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大幅改善古近系、中古生界目的层勘探资料品质;通过优化OBN作业施工方案,持续打破作业日产记录;工程勘察在南海超深水海域成功完成泥面下静力触探原位测试作业,再次刷新我国海洋工程勘察作业水深新纪录;海外市场顺利完成东南亚二维采集作业,并为2023年开启新的东南亚大型二维采集服务合同奠定良好品牌基础。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报告期内油田服务行业的发展情况

2022年,在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国际油气行业波动以及能源行业加速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际石油公司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国际油田服务市场发展趋势持续向好,国际油田服务市场竞争依旧激烈。在气候减排推动下,全球油服公司均开始着手新的生产方式和新技术服务,逐步进行绿色低碳转型。转型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主营主业;二是加快传统服务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低碳转型背景下的业务多元化,主要涉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风电、太阳能、氢、地热能和CCUS等新兴市场;四是新能源业务商业模式的转变,从油田服务商业模式向能源服务商业模式转变。国内方面,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的继续推动下,油田服务市场持续稳步增长。

(二)报告期内公司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全球最具规模的综合型油田服务供应商之一,拥有完整的服务链条和强大的海上石油服务装备群,是全球油田服务行业屈指可数的有能力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供应商之一,既可以为客户提供单一业务的作业服务,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和总承包作业服务。期内,公司依据石油行业形势研判公司未来发展目标,全面聚焦“技术驱动、成本领先、一体化、国际化、区域发展”五大发展战略,致力于优化大型装备结构,提升大型装备盈利能力,致力于核心技术攻关和突破,不断完善和提升油田服务能力,公司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报告期内本公司所处市场地位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的服务贯穿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生产的各个阶段,主要业务板块包括物探采集和工程勘察服务、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以及船舶服务,同时紧跟能源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新能源服务。公司既可以为用户提供单一业务的作业服务,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总承包服务,并可提供油田服务相关产品的销售。公司的业务区域包括中国海上及陆地、亚太、中东、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服务公司为目标,多项油田服务装备及技术位于行业前列,同时拥有研发、生产、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可为客户提供油田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公司紧跟行业发展形势,积极推动业务发展,持续保障业务高质量运营。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公司具有物探采集和工程勘察、钻井、油田技术、船舶服务、一体化和新能源服务等专业服务的独特优势,具有相对完整的油田勘探开发生产服务链条,可为客户提供各种单项专业服务和总包一体化服务。

2)公司拥有50多年的海上作业经验、配套的后勤基地和高效的支持保障系统,能够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3)公司拥有较完整的研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和装备,以及经验丰富的多学科技术服务专家支持团队,能为客户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4)公司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大型装备运营与保障能力、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5)公司具有全球领先的油田服务大型装备,资产结构合理,坚持执行轻资产发展思路,具备相对的低成本优势。

6)公司具有较为成熟的全球服务网络,持续稳定的关联市场保障及全球业务布局开拓能力,与主要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国际市场开拓卓有成效,公司全球化运营稳步推进。

7)公司具有比较完整的业务链条及一体化服务优势,大型装备规模全球排名靠前,技术产品向世界一流发展,应用效果显著,业务链条向新能源领域扩展。

8)公司拥有一流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执行力强,拥有拼搏奉献的“石油精神”。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35,658.9百万元,同比增幅22.1%。净利润为人民币2,493.1百万元,同比增幅674.3%。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49元,同比增加人民币0.42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人民币77,184.1百万元,较年初增幅5.3%。总负债为人民币37,286.0百万元,较年初增幅6.2%。股东权益为人民币39,898.1百万元,较年初增幅4.4%。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对行业带来的改变加剧了油田技术服务行业分化,对行业格局正在产生影响。大型装备供给过剩的情形已经得到实质性缓解,油田服务市场处于稳步恢复过程中,大多数油田服务公司已经开始盈利,资产回报率稳步提升。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全球油服公司稳步开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向能源服务公司转型。主要的转型举措包括,一是保障能源安全,聚焦主营主业;二是加快传统服务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运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低碳转型背景下的业务多元化,主要涉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风电、太阳能、氢、地热能和CCUS等新兴市场;四是确定了由油气服务向能源服务转型的商业模式。

中海油服作为技术、装备兼具的油田服务公司,拥有超长的业务链、比较完善的产业链、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较为丰富的产品类别、齐全的装备门类体系、比较坚实的管理基础。经过全体员工不懈努力,公司获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和能力大幅提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在新形势下,中海油服全面聚焦“技术驱动、成本领先、一体化、国际化、区域发展”五大发展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由重资产向轻资产重技术转移,坚持国内外并重、海上陆地并举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提升专业技术服务及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开拓新能源业务,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力争在203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服务公司。战略内涵如下:

1.技术驱动战略:始终以行业的视角、发展的眼光专注基础性科研探索、应用型科研验证、产业化应用引导,促进研发系统体系化、规范化,以更大的决心、更务实的作风,持续增强技术核心竞争力,使得技术发展成为驱动公司发展的核心引擎。

2.成本领先战略:重塑成本优势,增强成本控制能力,形成竞争实力。深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善于将公司业务融入客户价值链之中,依靠努力为客户创造附加价值,提高客户投资效率和回报。

3.一体化战略:利用公司专业链条齐全、产品门类不断丰富、业务链条异常完整的比较优势,重新理解、定义并拓展一体化的含义,建立新型一体化模式,实现效益效能的充分释放。加速推动中海油服一体化业务发展,不断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使得一体化服务成为公司各项传统业务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增值利器,为主营板块拓展业务、为公司扩大市场。

4.国际化战略:从单纯的市场国际化扩展为公司综合管治国际化,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管治能力,进一步拓展生存和承载世界一流能源服务公司的空间。使得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有机互补,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

5.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掘利用国内石油公司扎实的储量管理、精细的油藏工程研究、实用的工艺技术等形成的比较优势,辅以勘探、开发、工程、生产等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局部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产品销售、装备租赁等盈利模式推动全系列业务在地区内均衡发展,以较低的成本、承受较低的风险推进国际化战略实施。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资本性支出完成人民币40.8亿元,完成全年预算的98%,整体完成情况良好。2023年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石油供需方面,需求复苏将更加强劲,而供应相对稳定,供需平衡仍然紧张。EIA(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2023年海上钻井平台需求将有所增加,自升式钻机需求将上涨9%,中东、中国、印度及墨西哥等地为主要需求市场;浮式钻机需求将上涨5%,巴西、墨西哥湾、西非、北海等为主要需求市场。

2023年,预计公司资本性开支为人民币93亿元左右,主要用于装备投资及更新改造、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及技术研发投入和基地建设等,公司内部资金流动性稳定、外部融资渠道储备充足,可保障现金流安全。

公司将持续践行五大发展战略,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研究,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建立起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公司业务增值、抵御行业风险的新型一体化模式,充分释放各专业及全链条业务增值空间。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维护投资者利益,保障股东稳定分红回报。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可能面对的主要风险

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会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规避各类经营风险,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不可能完全排除下述各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发生。

(1)市场竞争风险。受全球通胀高企、金融环境紧张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对经济活动扰乱等影响,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将面临更大压力。同时,油气公司加速能源转型,寻求实现承诺的减排目标,新的投资周期可能将更专注于投资组合转型和脱碳,短期能源服务市场仍面临较大的竞争和经营压力,市场竞争风险仍是公司需要面对的风险。

(2)健康安全环保风险。公司作为海上油田服务公司,生产作业环境主要在海上,而随着国内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及所在国地方政府对生态环保的监管趋严,公司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预期会相应增加。同时,海洋石油行业固有的高风险属性叠加可能的自然灾害、恶劣海洋气象等因素影响,发生健康安全环保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公司预期作业量将保持高位运行,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应用给安全生产带来挑战。境外经营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政治、民族、自然环境以及恐怖主义威胁等严峻形势,给公司海外项目运行带来一定影响。

(3)境内外业务拓展及经营风险。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与属地政府、企业、人员交流增多,由于受到经营所在国各种地缘政治、经济、宗教、人文、政策变化、科技变革、信息网络安全、法律及监管环境等因素影响,包括政治不稳定、财税政策不稳定、进入壁垒、合同违约、税务纠纷、法律纠纷、商秘纠纷或泄露、技术装备和信息能力无法满足竞争需求等,可能加大公司境内外业务拓展及经营的风险。

(4)汇率风险。由于公司持有美元债务以及在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涉及多种货币的收支活动,人民币兑相关外币的汇率波动及货币间的兑换会影响公司运营成本,公司通过对汇率走势进行定期研究和分析,缩小汇兑风险敞口,管控汇率风险。

(5)资产减值风险。根据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要对可能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随着油价及行业波动带来的经营不确定性,公司可能出现包括因部分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类减值风险。

(6)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可能会面对一些高风险客户和首次合作的中小客户,如果客户不遵守合同按时付款,或因中小客户经营不善无力支付全部作业款,将导致应收账款逾期或坏账,增加公司的催收成本甚至造成资金损失,对经营现金流造成不利影响。

2、风险应对措施

公司以董事会为核心,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为风险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公司制订了《全面风险管理办法》、《重大经营风险事件报告和应对管理办法》等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了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报送机制和报告、应对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分级、分层、分类”风险管理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召开风险会议和开展培训,发挥案例警示作用,牢固树立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开展重大风险专项排查和管控,加强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提升风险协同管控效果,建立健全风险应急管理机制,持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构建风险协同管控网络,持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